52小说网

52小说网>鱼玄机传 > 朝廷论理(第2页)

朝廷论理(第2页)

他语气渐趋沉痛:“《陇西吏》一篇,言辞或许直白,然其中描绘边民之苦、吏治之弊,可是无中生有?老大人为官数十载,当知民生多艰。为何今日,一女子秉笔直书,反成罪证?莫非我朝竟容不下几句真话?”

他站起身,对着杜老大人长揖及地:“晚辈不敢求老大人徇私。只恳请您以文坛耆宿之尊,秉公审阅《西行漫记》。若阅后仍觉其文当罪,温某绝不再扰!”

杜老大人看着温庭筠急切的神情,抚须道,"慕白那孩子,三日前就已跪求过我。这本书,老夫已细细读过两遍了。"

温庭筠这才发现,杜大人的书案上正放着一本《西行漫记》。杜老大人轻扣手指:"你不必多说。此书价值,老夫心中有数。文笔雄健,见识超卓,更难得的是这份心系苍生的胸怀。若这样的文章都成了罪证,我朝文脉危矣!"

他站起身,走到窗边,声音沉痛:"更让老夫痛心的是,构陷之人,竟是你我都识得的那位得意门生——李亿!慕白已将他因妒生恨的种种行径,都告知于老夫了。"

温庭筠震惊抬头,他原只想为玄机辩白,却不想杜老大人已知晓全部真相。

"老大人。。。。。。"

"你不必求我。"杜老大人转身,目光坚定,"此事已非私怨,关乎士林风骨,关乎公道人心。李亿此举,已堕入魔道!老夫不仅要救鱼玄机,更要肃清这构陷之风!"

他取过案头已写好的数封书信:"这些信,今日就会送到都察院、刑部几位主事手中。老夫要以这身老骨头,为天下文人争一个明白!"

再说郑夫人在得知玄机入狱后,未作迟疑,即刻递了牌子,以探望侄儿为由请求面圣。皇帝素来敬重这位早年随夫君镇守敦煌的姑母,在御书房单独召见了她。

“姑母今日前来,神色凝重,可是有事要教导侄儿?”皇帝命人看茶,语气颇为敬重。

郑夫人端坐,并未绕弯,开门见山道:“陛下可知,近日京中因一本《西行漫记》,闹得满城风雨,其作者鱼玄机已下狱候审?”

皇帝目光微动,放下茶盏:“朕已知晓。御史台有札子上奏,言其诗文谤讪朝政,姑母亦有所听闻?”

郑夫人语气平和,却自有一股不容置疑的力度:“那《西行漫记》,我细细读过。陛下,此书非是谤书,实乃良书!其考据之精详,见识之广博,胸襟之开阔,莫说女子,便是朝中许多官员亦未必能及。其中《陇西吏》一篇,言辞虽直刺时弊,然其心灼灼,忧国忧民,与杜甫‘三吏’、‘三别’何异?若此等文字竟成罪证,则我朝‘开元’、‘贞观’之遗风何在?后世史笔,论及陛下之文治,又将作何感想?”

她的话语,如同重锤,敲在皇帝心上。她没有纠缠于具体案情,而是直接将问题提升到后人对君主历史评价的高度。

皇帝眉头微蹙:“姑母之意,朕明白了。然则,其文确有影射之嫌,若不闻不问,恐助长妄议之风,乱了法度。”

郑夫人微微颔首:“陛下所虑,自是应当。然而,堵不如疏。陛下乃圣明之君,当有容纳四海之量。鱼玄机一介女冠,身若浮萍,其言能引士子共鸣,正说明其言切中时弊,可供陛下察知民情。与其因言罪之,使天下才子噤若寒蝉,不若示以天恩,赦其小过。如此,则陛下惜才重文、从谏如流之名,必广播天下,士林归心,岂不远胜于严刑峻法之效?”

她看着皇帝若有所思的神情,最后恳切道:“何况,我听闻国子监已有太学生联名为其辩白,名士温庭筠亦以毕生清誉作保。陛下,民意不可轻侮,文心更需呵护。为一个女冠,寒了天下士子之心,非智者所为。望陛下圣裁。”

她将释放玄机的利弊,赤裸裸地摊开在皇帝面前:是得到一个“苛察”之名,还是博取一个“宽仁惜才”的圣君美誉?

当这三股力量——代表未来的士林清议、代表传统文脉的风骨、代表高层理性的政治睿智——最终汇聚于皇帝的御案前时,局面已然清晰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