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老刘,你跟谁聊呢?云窠乡?哦……就是那个靠一个老板借钱才把路修起来的乡?”
说话的是个三十多岁的男人,穿着笔挺的POLO衫,手腕上戴着块价值不菲的表。
他是市经开区下辖某个富裕街道的书记,叫孙浩。经开区是全市的经济引擎,下来的干部通常眼高于顶。
孙浩没看唐逸,仿佛只是在对刘斌发表评论:
“这种模式风险高得很,审计都过不了吧?也就是在穷地方瞎搞,在我们那儿,规矩第一,这种擦边球想都别想。”
他身后跟着的几个人发出几声附和的笑。
陈远脸色涨红,赵小雨也蹙起眉。唐逸抬手,轻轻制止他们,脸上没什么表情:“模式创新是为了解决问题。规矩要讲,事情也要做。孙书记地方富裕,条件好,是我们的榜样。”
他语气平静,既没动怒,也没怯场,反而点出了对方是仗着基础好才说风凉话。
孙浩这才正眼看了唐逸一下,嗤笑一声,没再说什么,带着人走了。刘斌打了个哈哈,也溜了。
“什么人啊!”赵小雨小声嘀咕。
“正常。”唐逸低声道,“记住我们来干什么的。别被这种小事影响情绪。”
办理入住,唐逸和陈远住一间,赵小雨和另一个女生住一间,条件简单。
安顿好后,全体学员到会议室召开预备会。
主持会议的是市委组织部一位副部长,强调了纪律和意义。
接着公布了培训流程:前两天是专题讲座和理论学习,后面几天是案例分析和小组项目模拟,最后一天成果汇报答辩。
学员被随机分成若干小组,唐逸、陈远、赵小雨被分在了不同小组。
唐逸所在的小组,组长居然是孙浩。
组员还有另外四个乡镇的书记或副书记,看神情气度,大多来自经济较好的乡镇。
孙浩主持第一次小组碰头会,姿态摆得很高:“我们组实力最强,目标就一个:拿第一。各位都是干将,别掉链子。”
“唐书记,”他点名,“你们云窠乡底子弱,你多听听,多学学,跟着做点基础工作就行。”
其他几人交换眼色,没人说话。唐逸点头:“好的,孙组长安排就行。”
第一天的讲座波澜不惊。
晚上唐逸和陈远、赵小雨碰头交流各自小组情况。赵小雨那边组长是个女书记,氛围还算融洽;陈远那边则遇到了个喜欢夸夸其谈的组长。
第二天下午,培训进入第一个小项目协作环节:
给定一个乡村振兴中的常见矛盾案例,要求各小组在两小时内讨论出解决方案提纲,并选派一人进行三分钟陈述,由评委打分。
案例是关于“传统村落保护与村民改善居住条件需求”之间的冲突。
孙浩召集小组讨论。“这种题简单,”他率先定调。
“保护是红线,必须坚持。村民想盖新房,可以,但必须统一规划,符合风貌要求。必要时强制执行。关键要突出政策的刚性和政府的决心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