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小说网

52小说网>炽年长明 > 契合(第2页)

契合(第2页)

爱让人变得勇敢,也让人变得脆弱。

思念的本质并未因精神的靠近而改变,它依然会在某些时刻变得无比尖锐和具体,且在那些脆弱时刻趁虚而入。

三月底,沪城遭遇罕见的特大暴雨,全城交通几近瘫痪。她被困在图书馆,看着窗外被狂风撕扯的模糊世界,雨水疯狂敲打着玻璃,一种强烈的孤立和不安攫住了她。她几乎是本能地拨通了耿星语的电话。

屏幕亮起,昆城那边却是截然不同的景象,阳光明媚,耿星语似乎正准备出门,周身都笼罩在暖融融的光线里。

“姐姐……”黎予的声音带着自己都没察觉的委屈和依赖,“我这里下好大的雨,回不去了。”

耿星语看着她身后灰暗模糊的窗景和略显苍白的脸,脚步立刻顿住了。

她沉默了几秒,像是要在那片阴霾中找到一种连接的方式,然后径直走到窗边,将摄像头稳稳地对准了昆城窗外那片湛蓝如洗、一无杂质的天空,以及楼下沐浴在阳光中、显得格外宁静的街道。

“你看,”她的声音透过嘈杂的雨声传来,异常清晰而平稳,“我把我这里的阳光,分你一半。”

她没有说太多安慰的言语,只是就这样静静地举着手机,让屏幕这端被困于风雨的黎予,透过这方小小的电子窗口,长久地、贪婪地看着昆城那片毫无阴霾的晴朗天空。

十几分钟过去,直到黎予那颗被雨水浇得冰冷潮湿的心,奇迹般地被这无声的分享熨帖得温暖而平静,仿佛真的有一束来自昆城的阳光,穿透了沪城厚重的雨幕,直直地照进了她的心底。

当然,再契合的灵魂,也并非没有分歧的涟漪。一次关于某个当代艺术流派核心价值与历史地位的讨论,两人基于不同的知识背景、审美训练和价值取向,各执一词,争锋相对。

理性的辩论逐渐升温,带上了一丝情绪的棱角和平日里少见的尖锐。视频里的气氛一度凝滞,变得有些僵硬,最后,谁也没能说服谁,带着点不欢而散的赌气和些许挫败感,甚至有些生硬地结束了通话。

然而,冷战从未真正属于她们。不过半小时,黎予的手机就响起了特别提示音。

是耿星语发来的一个长长的文档链接,里面是她迅速整理汇总的、关于那个流派在不同历史时期、不同文化语境下的代表性评论、学术分析与批判文章,资料详尽,视角多元。

『或许你是对的,』紧随其后的是她的消息,语气已然恢复了平日的冷静与平和,甚至带着一丝反思,『它的先锋性和破坏力,其价值确实需要放在更长的艺术史维度里,才能得到更公允的重新审视。』

黎予看着那条消息,几乎能立刻想象出她抿着唇、眉头微蹙、认真埋头查找资料求证的模样,心里的那点小小的不快和倔强,瞬间便烟消云散了,取而代之的是一股暖融融的歉意与爱意。她立刻回复:

『我刚才语气也不好,太固执了,有点钻牛角尖。你提到的那个关于该流派在技术表现上的局限性问题,确实是我之前过于理想化、而没有考虑到的关键现实因素。』

争吵的微小芥蒂,在相互的理解、自省和主动的退让中,迅速消融殆尽。

反而让她们在这次思想的碰撞中,更清晰地看到了彼此独立思考的光芒,以及那份即使观点相左,也依然愿意尊重对方、并努力为对方拓展认知边界的、深沉的爱与尊重。

日子就在这样不断的靠近、理解、无声的支持与偶尔带着火花的思想碰撞中,如清澈的溪水般潺潺流过,滋养着彼此成长的土壤。

那枚素银戒指的内壁,似乎也因为日夜的佩戴和指尖无数次的珍重摩挲,褪去了最初的微凉,变得愈发温润,紧密地贴合着皮肤的温度。

它们不再仅仅是相爱的信物,更像一个沉默而忠实的见证者,记录着两千公里之间,两颗心如何克服物理的阻隔,在各自成长的轨道上,不断调整频率,相互映照,最终达成更深、更稳固的同频共振。

她们依然热切地期待着下一次真实的、带有体温的拥抱,但不再像最初那样,觉得分离是一种难以忍受的、纯粹的煎熬。因为她们在每一日的晨昏交替、每一句日常的分享、每一次思维的碰撞甚至是小小的争执与和解中,都无比清晰地感知到——

即使在看不见彼此的地方,她们也从未停止向对方靠近,无论是在知识的山脊上,在情感的深流里,还是在由每一天、每一句“我爱你”所共同构筑的,那片坚实、广阔而温暖的爱的疆域里。

四个月,被分割成一百二十多个日夜,在一条条信息、一通通电话、一次次隔着屏幕的凝视中,悄然流逝。

思念并未因习惯而变得浅淡,反而像陈酿,在时间的窖藏中愈发醇厚。但它不再是最初那种尖锐的、令人无所适从的疼痛,而是化作了一种绵长而坚定的力量。

她们都知道,离别是为了更好的重逢。当绿萝抽出新的藤蔓,当习题堆叠成厚厚一摞,当戒指的边缘被摩挲得愈发温润——她们在看不见彼此的地方,正一步步,走向那个约定好的,在更高处相逢的未来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