距离,像一块被无限拉长的透明琥珀,将时间凝固成缓慢流淌的黏稠体。
黎予回到了沪城喧嚣的大学校园,耿星语则留在了昆城那间熟悉的教室。她们的生活轨迹,被地图上蜿蜒的铁路线清晰地划分开来。
异地恋的日子,是由无数细碎却闪光的片段拼接而成的。
清晨,往往由昆城先点亮。黎予的闹钟总在响起前就失了效——她习惯于先摸出枕边的手机。
屏幕上,一条来自昆城的消息通常已安静等待了十几分钟,耿星语总是起得更早。消息内容简洁,有时是『早,昆城有雾』,配一张窗外朦胧的景象,有时是『绿萝抽新芽了』,照片里那盆植物生机盎然,旁边或许随意搁着那枚素圈戒指。
『早!沪城下雨了,带伞了没?』黎予飞快打字,嘴角不自觉扬起,仿佛能透过屏幕触碰到对方城市的呼吸。她习惯性地汇报天气,像一种无形的陪伴。
白昼在各自的轨道上全速运行。黎予的消息密集如初夏急雨,带着她特有的活力和毫无保留的分享欲:
『看!食堂今天有糖醋排骨,感觉没有我做的好吃哈哈哈』附上一张色泽诱人但显然火候过了头的照片
『【图片】学校里面的小狗』
甚至还有『这个老师的讲课语调,感觉好困呐』后面跟着一个晕头转向的表情包。
这些文字和图片,像一串串被吹向远方的肥皂泡,试图跨越两千公里的物理距离,去点缀耿星语那片相对沉静专注的天空。
耿星语的回复往往凝练,像她画纸上精准的线条:『嗯。』、『多吃点。』、或者对着黎予发来的照片,用软件冷静地标记出几个红圈,再拍过去。
她们隔着屏幕,一个叽叽喳喳,一个安静倾听,偶尔给出切中要害的评价或建议,构成一种独特的、平衡的交流韵律。
夜晚,是思念最无所顾忌、也最需要安抚的时刻。
视频通话成了雷打不动的仪式。黎予通常会跑到宿舍楼下那个信号最好的小亭子里,戴着耳机,蜷在木制长椅上。
屏幕那端的耿星语,则总是坐在书桌前,台灯的光晕柔和地笼罩着她。
“今天累不累?”黎予总是用这句话开场,声音里带着一天奔波后的细微沙哑,和见到恋人后的本能放松。
“还好。”耿星语擦擦额角可能并不存在的汗,镜头会很自然地偏转一下,给她看桌上摊开的、写满密密麻麻公式的习题集,或者一张刚完成的、墨迹未干的速写。“今天状态还行,多解了几道题。”
“哇!有进步诶!”黎予从不吝啬她的夸奖,眼睛在昏暗的亭子灯光下亮得像蓄满了星星。她的肯定直接而热烈,总能精准地抚平对方眉间可能潜藏的一丝疲惫。
有时,她们也并不需要持续不断的对话。只是开着视频,各自忙碌着。
黎予在平板电脑上写写画画,构思她的设计草图,耿星语则在另一端安静地刷题,笔尖划过纸张,发出稳定而令人安心的沙沙声。
或者,她们什么也不做,只是隔着屏幕,静静地看着对方在光影里专注的侧脸。
耳机里传来彼此环境中细微的声响——亭子外偶尔经过同学的谈笑,铅笔滚落桌面的轻响,远处城市模糊不清的车流背景音。
这些声音奇异地交织在一起,构成了一种超越空间的、温暖而实在的陪伴,仿佛彼此就在触手可及的地方。
她们在不同的经纬度上,看着不同的日落,走着各自注定要攀登的山路。
黎予的设计稿在一次次修改和与耿星语的隔空讨论中,越发显得成熟而富有想法,她开始在设计小组里承担更核心的任务。
她们确实如那枚戒指上“0180”的寓意,在各自的轨道上,努力成为更好的、能够相互辉映的个体。
她们分享每一次微小的进步,也坦诚地分担偶尔袭来的焦虑和自我怀疑。在每一次视频通话结束时,那句已经成为肌肉记忆和心灵锚点的话,总会如期而至:
“我爱你。”
“嗯,我也爱你。”
……
然而,某种不对劲的苗头,在连续两周的稀疏联系后,终于无法被忽视地浮出了水面。
黎予那些原本密集如雨的消息变得断断续续,视频时的笑容也似乎蒙上了一层勉强的阴影。
『你最近很忙吗?』耿星语放下笔,直接敲过去一行字,打破了两人间惯常的节奏。